建議/提案提出者: | 民進通州區支部 | 建議/提案號: | 5 | |
標題: | 關于大力發展樞紐經濟,努力構建高質量發展新格局的建議 | |||
建議/提案內容: | 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國家重大戰略,事關我國發展大局,事關江蘇發展全局。當前,我區正處于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長江經濟帶等重大戰略和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等多重國家戰略交匯疊加這一大有可為的黃金發展期、跨越趕超的重要窗口期,依托上海南通合作共建的暢聯全國通達世界的現代綜合交通樞紐,大力發展樞紐經濟,把交通樞紐優勢轉化為轉型發展優勢和產業競爭優勢,對于推動基礎設施、產業發展、城市功能相互融合、協調共進,以樞紐型經濟新動能構建我區高質量發展新格局具有十分重大意義。 一、我區發展樞紐經濟正當其時 在經濟高質量發展階段,樞紐經濟表現為以交通樞紐為核心要件的通道經濟,是服務業、制造業、建筑業、物流業等行業相互交叉滲透融合而形成的一種復合型經濟,是以樞紐地區和樞紐城市為載體的流通經濟、門戶經濟,同時也是以聚集“經濟流”為目標、形成新型服務業態的互聯網經濟。從世界范圍看,縱觀全球35個國際大都市,有31個是依托交通樞紐發展起來的,國內很多發達城市亦是如此。從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層面看,預計到2035年,上海機場將有6000萬人次的旅客吞吐量溢出,正在規劃建設中的南通新機場能有效承接4900萬人次的溢出。上海港平均碼頭通過能力利用率早已超過設計標準,保守估計,未來長江經濟帶及沿線地區至少有2500萬標箱的增量空間,我區依托南通發展江海聯運市場廣闊。從建設開放門戶、打造“北上海”“新蘇南”角度看,隨著北沿江高鐵、新機場、城際鐵路、過江通道、通州灣新出海口等戰略性重大項目的推進實施,我區作為南通主城融入蘇南、對接上海、擁抱大海、輻射蘇北,公鐵空水一體化的國際級綜合性交通樞紐地位將進一步強化。從我區自身發展看,充分利用“上海北”的毗鄰優勢,牢固樹立“一體化”意識,主動服務和支持上海發揮龍頭帶動作用,承接好上海“外溢效應”,條件正在形成,時機已經成熟。以樞紐經濟為發力點,推進樞紐、物流與產業三大優勢轉換,全面提升產業、科創、交通和城市能級,通過“量”的積累實現“質”的飛躍,具有通州特色的高質量發展道路將會越走越寬廣。 二、我區發展杻紐經濟的不足之處 1.交通網絡布局有待進一步優化。區域內各交通樞紐之間融合度不夠,綜合運輸一體化服務水平不高,溝通城市內外、緊密協調多種交通方式的動脈作用無法體現。 2.樞紐經濟培育有待進一步謀劃。各個層面對如何搶抓“交通樞紐+互聯網”的產業變革機遇研究不深,努力打造臨空、臨港、臨鐵等偏好的樞紐產業體系培育不夠,如何搶在周邊縣市區之前、把綜合交通樞紐的地域優勢轉化為轉型發展和產業競爭優勢謀劃不多。 3.配套政策措施有待進一步加強。樞紐經濟頂層設計欠缺,區級層面的樞紐產業發展思路、功能定位、空間布局等還不明確,產業發展上沒有體現樞紐經濟應有的層級性特征。 三、我區發展樞紐經濟的對策建議 1.統籌協調,科學制定發展規劃。一是精心謀劃布局。深入分析我區與周邊、樞紐龍頭與樞紐節點、有形的交通物流樞紐與無形的互聯網骨干樞紐等之間的發展互動關系,深度參與上海市場分工,做好南通高新區、興東空港產業園、二甲臨空經濟區和平潮高鐵新城的協同規劃。二是加強規劃統籌。通盤考慮各方面、各層次的各種要素,明確各樞紐經濟區、各主導產業在樞紐經濟網絡體系中所處的位置、層次,確定主攻方向,協調資源優化策略。三是實現“四規融合”。圍繞規劃目標、設施建設、產城發展和空間布局等,妥善處理樞紐設施、樞紐產業與城市發展的內在關系,真正實現產業發展、城市空間、土地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四規融合”,確保樞紐經濟建設的科學性、系統性和規范性。 2.明確定位,實現產業高端化發展。一是優先培育特色產業。堅定不移做大做強“一主一新一智”三大主導產業,在能耗雙控的大背景下,推動汽車及零部件、新一代信息技術和智能裝備三大產業實施生產方式綠色轉型。加快現代服務業創新、融合、集聚、優化發展步伐,著力建設一批省級、國家級現代服務業集聚區,深度融入國際國內產業分工體系,努力成為南通沿江科創帶科技成果產業化的首要承載地。二是重點發展未來產業。主動對接上海科創中心、蘇南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以未來產業發展為紐帶構筑樞紐經濟新高地。更高標準、更高水平推進江海智匯園、江海圓夢谷建設,加快在南通高新區等重點區域招引行業內國際領先的龍頭企業落戶。三是突出發展復合型經濟。以高端資源要素集聚形成高效樞紐偏好型產業。用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加快推動家紡產業轉型升級,在全球價值鏈上配置資源要素,做大做強復合型經濟。 3.創新發展,協同推進共建共享。一是實現物理上無縫對接。構建跨區域、多路徑、高品質的立體化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致力于將我區打造成國際性現代化綜合交通樞紐重要組成部分。二是實現管理上互聯互通。構建支撐跨區域、跨部門、跨方式協同管理與服務的交通信息系統,以信息化手段實現交通樞紐之間的功能、業務聯系,以更高水平融入蘇南、對接上海。三是實現業務上交匯互融。主動服務和支持上海發揮龍頭帶動作用,承接好上海“外溢效應”,推進區域樞紐建設從發展“產業集群”到形成“區域集群”進而實現“全域一體化”。 4.深化改革,持續改善營商環境。一是繼續弘揚“店小二”精神,為企業投資興業消痛點破堵點解難點。二是更大力度實施“不見面審批”,為各類市場主體營造更加便利的市場環境。三是全心全意解決“最后一公里”問題,促進政府運行體系公平公開透明高效規范。不斷完善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為推動樞紐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
|||
承辦單位: | 主辦: | 發改委 | 協辦: | 交通運輸局、行政審批局、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高新局 |
答復日期: | 2022-07-02 | |||
答復內容: | 民進通州區支部: 貴單位提出的《關于大力發展樞紐經濟,努力構建高質量發展新格局的建議》的提案已收悉,現答復如下: 非常感謝民進通州區支部對我區經濟發展的關心與支持。貴單位多角度、深層次分析通州區發展樞紐經濟的機遇和不足,提出的牢牢把握長三角一體化、長江經濟帶和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等國家重大戰略窗口期,大力發展樞紐經濟,推動基礎設施、產業發展、城市功能相互融合、協調共進,構建我區高質量發展新格局的建議,中肯且有建設性,對當前通州把握新機遇,拓展新動能,乘勢而上、跨越趕超至關重要。 樞紐經濟是以交通樞紐或地理區位為核心要件,通過吸引服務業、制造業、建筑業、物流業等各種要素而融合發展的復合型經濟模式,在互聯網經濟業態不斷創新、綜合運輸和物流樞紐服務組織支撐下,以城市為載體的樞紐經濟發展正呈現出全新的發展姿態。近年來,通州區以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為引領,加快與主城區對接,推動與上海的產業協同、要素融合,交通更為便利,交流更加頻繁,合作更顯緊密。 一、通州區樞紐經濟發展現狀 一是注重規劃引領,組織機制不斷完善。區級層面成立了推動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領導小組、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領導小組,擬定并下發通州區推動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年度工作計劃和對接服務上海工作實施方案,形成了分工明確、高效協同的工作機制。以編制通州區“十四五”《規劃綱要》為契機,邀請上海社科院等全程參與指導,找準通州區全面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和長江經濟帶發展的切入點,形成《通州區策應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對策研究》等研究成果。 二是注重交通建設,互聯互通加快推進。積極策應長三角一體化大交通建設,突出做好服務保障工作。滬蘇通公鐵兩用長江大橋建成通車;海太通道、北沿江高鐵等跨江通道加快建設。區內形成以沈海、滬陜高速為骨干、多條國省道為支撐的層次分明、外聯內暢的交通網絡體系。G345東繞城北段、平海公路快速化、機場大道、江海大道東延高架主線建成通車;新建改建金沙灣大橋、師范橋,提升改造新金路、銀河路等主次干道35條。南通興東國際機場積極發揮上海國際航空樞紐輔助作用,2021年執行客運、貨運航線76條,民航貨郵吞吐量5.3萬噸,旅客運輸量252.5萬人次。服務南通新機場規劃建設,認真做好場址保護、啟動區拆遷等前期工作。 三是注重產業協同,開放合作持續深化。聚力打造跨江產業融合集聚區,積極承接長三角區域優質產業溢出。2021年,新簽約滬籍億元以上產業項目20個,其中,重大項目7個,總投資100億元;展華電子項目總投資3.6億美元,一期項目已建成投產,實現年銷售收入10億元;恒力(南通)產業園項目計劃總投資600億元,一期、二期項目實現年銷售收入102億元。積極招引外資項目,拓寬對外合作渠道,推動外資外貿穩中提質。麗智電子等一批重大外資項目竣工投產;2021年,完成外貿進出口總額310億元,增長17.3%;注冊外資實際到賬2.7億美元,服務外包離岸執行額2億美元。 在搶抓國家重大戰略機遇、奮力推動樞紐經濟建設的過程中,通州區也面臨著一些挑戰和困難。主要表現在:頂層設計不夠完善,缺少專項發展規劃;交通網絡布局仍需優化,對外大交通體系有待完善,區域內交通樞紐間融合不夠;平臺載體支撐有限,通州僅南通高新區1個國家級平臺,在錫通科技產業園劃出后,尚無省級平臺,亟需拓展交通樞紐周邊的承載能力;產業轉型發展進程較慢,未能實現從“二三一”向“三二一”的轉變。 二、做強塑優樞紐經濟,構建高質量發展新格局 “十四五”時期,通州區將以加快建設長三角一體化滬蘇通核心三角強支點城市硬核區為目標,充分把握國家戰略疊加機遇,按照“加快推進省內全域一體化,全方位融入長三角一體化和國內大循環”的新發展思路,深化“大交通”“大樞紐”理念,全面推進跨江融合發展,推動鏈式互補、網絡共建、品質再造,實現從“交通樞紐”向“經濟樞紐”的重大轉變。 (一)堅持交通先行,構建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積極構建空港樞紐格局。主動策應南通新機場建設,依托新機場超前謀劃臨空經濟布局。系統謀劃新舊機場發展定位,支持興東機場強化滬通空港物流合作,拓展空路中轉聯運業務。加快建設區域鐵路網。以北沿江高鐵、如通蘇湖城際鐵路、通蘇嘉甬鐵路等沿江沿海軌道交通建設為契機,提升與上海、蘇中、南京以及長江中上游地區互通互達程度。完善對外聯系通道。推進繞城高速、G40滬陜高速公路平潮至廣陵段擴建工程等項目建設,配合做好通常高速的前期工作;推進S226通州段、G345北繞城段、洋騎線通州段、S602西延段等項目建設,加強與周邊城市節點的聯系,彌補通州北部國省干線路網不完善的問題。著力提升河道航運功能。全力推進通揚運河改線工程和通呂運河、新江海河等航道整治,努力形成以三、四級航道為主干線,五、六級航道為基礎的干支相通、通江入海、連城達港的江海河航道網絡。 (二)堅持產業協同,提高產業對接層次。提高園區承載能力。南通高新區緊緊圍繞《南通高新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南通高新區產業發展規劃》等規劃要求,堅持產業興區、項目立區、科技強區,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為導向,著力構建結構合理、特色鮮明、競爭力強的現代產業體系。謀劃在石港、平潮和金沙3個片區建設產業發展二級平臺,作為承接上海、蘇南等地產業與功能外溢的重要載體,建立“1+3”板塊體系,與高新區形成功能配套和互補,逐步形成通州工業經濟協同發展新格局。加速推動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積極謀劃招引符合通州發展需求的優質產業項目,在支持“一主一新一智”產業延鏈補鏈強鏈的同時,著力招引生產性服務業項目,提升現代服務業能級。突出項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完善重大項目掛鉤聯系和專班推進機制,形成項目建設全過程指導服務閉環。力促沃太能源、福立旺精密零部件等項目開工建設,蒙哥馬利電梯、樂爾環保等項目加快建設,中科儀、富創精密制造等項目竣工投產。大力發展主導特色產業。堅定不移做大做強汽車及零部件、新一代信息技術和智能裝備三大主導產業,構建“鏈主企業+骨干企業+高成長企業”的產業生態,加快產業集聚和創新發展,以南通高新區為主陣地,積極推動石港科技產業園、五接鎮、南通家紡城、空港產業園特色化發展,形成多組團錯位發展格局,打造具有通州鮮明標識的地標產業集群。力爭2022年“一主一新一智”產業產值占比超38%。不斷提升信息化水平。創新“互聯網+”運輸組織新模式,整合區域客貨運場站、運輸車輛和信息資源,構建推動樞紐經濟發展的一體化、智能化交通產業支撐服務平臺。加快優勢產業與互聯網經濟整合發展,實施制造業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三年行動,加快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推廣“5G+工業互聯網”融合應用,提升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力爭2022年培育高質量產業數字化融合應用企業20家。 (三)堅持創新驅動,激發經濟發展新動能。全面提升創新載體功能。積極推動江海智匯園、江海圓夢谷運營模式創新,依托專業化運營團隊,不斷提高創新載體的運營效益。增強現有孵化器、加速器功能,爭取創建更多國家級、省級孵化器和加速器,有效提升成果轉化率和孵化成功率。強化企業主體地位。引導和支持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不斷提升企業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做大做強行業龍頭企業,采用“一企一策”方式,支持牽頭組建或參加國家、省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實施技術標準戰略、承擔重大科技項目、引進高端人才、實施高端并購重組,整合產業鏈關鍵資源。精心培育一批具有較高科技含量和市場占有率、產出效益高、發展潛力足的“專精特新”企業。加大高層次人才引培力度。發揮科技、人才新政作用,精準實施國家級人才引進計劃、省“雙創計劃”、市“江海英才計劃”、區“510英才計劃”。注重發揮企業引才育才主體作用,鼓勵企業參與人才資源開發和人才引進。建設“創新社區”,擴大人才公寓儲備,探索人才“8小時外”服務新模式。 (四)堅持精準施策,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強化為企服務措施。開展“企業服務大走訪”和“科級干部掛鉤服務企業”活動,引導企業聚焦技術改造、科技創新、上市融資三大主題,謀劃發展思路。著力為企業解困紓難,提振市場信心,研究并出臺紓困解難和穩增長政策,全面梳理各級各類惠企政策,形成《惠企政策匯編》,線上線下多渠道落實新政策的宣傳和指導。創新審批服務模式。制定《通州區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前延”服務工作方案》,組建審批“前延”服務隊伍,提前介入項目產業政策、能耗強度、排放強度、投資強度、產出強度等綜合研判過程。推行社會投資低風險項目審批監管簡易管理,力爭立項備案到竣工驗收并取得不動產證全流程審批時間不超過15個工作日。營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環境。健全信用信息共享機制和守信激勵失信懲戒機制。開展跨區域知識產權聯合執法,完善海外知識產權糾紛應急援助機制。 最后,再次感謝貴單位對我區經濟社會發展提出的寶貴意見和建議,并懇請您一如既往地關心、支持我們的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