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蜜桃_精品欧美一区二区精品久久_蜜桃麻豆www久久国产精品_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建議/提案提出者: 社科聯 陳泉江 建議/提案號: 21
標題: 關于進一步提升我區科技創新能力的建議
建議/提案內容: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加快科技創新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中國式現代化關鍵在科技現代化,今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四個走之前”“四個新”的重大任務,首先強調“在科技自立自強上走在前”和“在科技創新上率先取得新突破”,這為新時代新征程我區進一步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打造產業創新高地、奮力爭當全市高質量發展排頭兵提供了科學指引。
  一、我區科技創新領域存在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我區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把科技創新作為引領產業轉型升級的核心動力,推動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研究制定高新技術企業培育三年行動方案,引導鼓勵企業大力開展技術創新,量質并舉壯大高新技術企業集群,獲得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全國產業集群區域品牌建設試點地區等稱號。但對標先進城市和地區,我區在科技創新領域還存在不小的差距,需采取務實有效舉措逐步加以解決。
  一是創新質效有待提升。2022年全區研發投入占GDP比重為2.7%,雖居全市第一方陣,但低于全省平均水平(3%),且創新質效還有很大提升空間。2022年全區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達362家,比海安、如皋分別少99家、97家,位列全市第四;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比達46.5%,比崇川低15個百分點,也比啟東低8.9個百分點,居全市第六。2022年全區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56.05件,列全市第3,但每萬人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僅為16.29件,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8.15件,高價值含量發明專利相對不足,難以轉化為產業競爭的優勢,對創新驅動發展的支撐作用有待進一步增強。
  二是創新載體數量偏少。2022年我區創新載體建設雖然取得明顯成效,但與周邊縣區相比還是偏少。目前,全區省級以上科創載體僅有8家,而崇川62家、海門17家、海安15家。載體運營方面較少有社會資本及第三方專業機構參與,民營企業運營僅有2家。全區現有省級以上研發平臺114家,而海安已經突破150家,蘇南等地均超過200家。江海智匯園、江海圓夢谷等重點創新載體創新項目較少、質量不高,創新平臺支撐作用不強。
  三是創新生態仍需優化。我區傳統中小企業較多,多數缺乏創新轉型的緊迫感,研發投入不多,人才、技術的支撐不牢,規上工業企業專利覆蓋面僅為53.71%。區域內產業鏈、創新鏈對接機制尚不成熟,延展性不夠緊密,科技資源共享化水平低下。產業基金支持力度不大,我區先后設立的三只政府主導型基金,總規模超28億元,目前僅投資2.57億元,存在市場化水平不足、運作效率不高、作用發揮不夠明顯等情況。高層次創新人才數相對不足,近五年來,全區招引國家級人才僅9人,同時,高級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等較為匱乏,企業“引不進、留不住、用不好”人才的問題仍然存在。
  二、進一步提升我區科技創新能力的建議
  (一)健全科創推進體系,鞏固產業發展根基
  科技創新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建立一套強有力的組織管理體系和工作推進機制。一是建立科創組織機構。重塑科技創新領導體系,健全科技創新組織推進機制,提高決策能力和服務水平,加強對創新工作統籌協調,形成協同推進、一體發力的良好格局。二是增強科創專業力量。強化專業性研究謀劃,切實提升產業鏈與創新鏈融合的深度和廣度。加大南通高新區、鎮(街道)、企業科技工作者培訓力度,提升政策業務水平,引進優質第三方機構服務力量,打造懂技術、精業務的科技服務團隊。三是拓寬科創投資渠道。加強與蘇科貸、江海貸、通貿貸等專項信貸業務對接,用好用足區政府主導型基金,著力引進高水平風投、創投基金,促進科技創新領域吸引更多社會資本,形成科技創新多元化投入體系,助力科技型企業做大做強。
  (二)突出科技創新引領,做強做優現代產業
  以更大格局、更寬視野,把創新融入通州發展各領域、貫通工作各環節。一是以科創驅動制造業。鼓勵企業建立“抱團取暖”合作模式,圍繞汽車零部件、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裝備、高端紡織等重點產業鏈,引導龍頭企業、關聯企業共建創新聯盟,聯合開展技術攻關,參與“揭榜掛帥”重大課題,協同推進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突出科技含量高、增加值率高、帶動能力強的重大項目招引,為科技創新帶來更多源頭活水。二是以科創賦能農業。推動現代農業產業園提標增效,組織開展農業新模式、新技術、新品種的創新與推廣,培育國家、省、市級農業科技型企業。三是以科創助力服務業。側重本土科技型企業培育,提升江海智匯園、江海圓夢谷等孵化器運行質效,同步招引服務業類的科技型中小企業,推動科技成果落地轉化,加快培育高新技術企業。
  (三)聚力科創主體培育,促進企業發展壯大
  企業是創新的主體,重點打造以龍頭企業、中等規模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為主體的創新型企業梯隊。一是提升龍頭骨干企業帶動力。加強頭部企業培育,抓實瞪羚、獨角獸企業培育計劃,支持條件基礎好、發展前景優的高企、規上企業成長為行業領軍企業、主板上市企業、行業單項冠軍企業和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二是提升中等規模企業競爭力。引導企業制定科技發展整體規劃,鼓勵企業加大關鍵技術研發投入、建立企業研發機構及人才站點、增強研發力量,推動企業加速成長,迅速成為具有較強創新能力的創新型企業,構建具有較強優勢的產業集群。三是提升科技中小企業創新力。深入實施中小企業創新能力提升行動,發揮科技金融等政策疊加效應,在科技貸款、科技擔保、信貸支持、科技保險等方面大力支持,培育更多創新能力強的高新技術企業。
  (四)建強創新載體平臺,集聚優質科創資源
  各類創新載體平臺是產業創新的重要力量,要加快布局創新載體平臺,筑好“黃金巢”,引來“金鳳凰”。一是做強做優主力平臺。緊盯“一主一新一智”三大主導產業,在技術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科技服務、平臺載體等方面加強制度創新,系統構建以重大科技創新平臺為引領,以科技公共服務平臺為支撐的創新平臺體系,力爭在國家級高新區中爭先進位、走在前列。二是做特做精中小園區。積極對接長三角區域創新共同體、沿江科創帶建設,充分發揮我區的區位優勢和產業優勢,著力打造特色專業園區,積極爭取獎勵政策,促進科技項目在園區轉化落地,推動企業發展壯大。三是做深做實創新平臺。充分利用各種渠道資源,大力招引大院大所、科研機構和高端創新團隊,來我區創建符合主導產業發展方向的創新創業平臺、開放式創新平臺、創新實驗室等平臺載體,促進創新鏈和產業鏈精準對接。
  (五)持續夯實創新根基,激發創新長遠潛能
  凝聚全社會的智慧和力量,不斷促進創新要素加速聚集,激發創新創造潛能。一是提升人才引培力度。圍繞我區重點產業發展方向,用好用足省“雙創計劃”、市“江海英才計劃”、區“510英才計劃”等一攬子政策舉措,為龍頭企業、重點園區引進一流的高端人才。對產業發展急需的高端人才和專業人才,實行“特事特議”,形成不拘一格的招才引才機制。二是提升政策供給強度。完善鼓勵創新創業政策,讓好政策發揮好效應。打造全鏈條式科技服務體系,探索設立科創超市,引進一批科技中介機構、技術經紀人,發展工商代理、財稅服務、法務咨詢等業態,切實滿足企業全生命周期需求。三是提升社會創新濃度。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發揮中國(南通)知識產權保護中心作用,強化知識產權執法,優化知識產權金融服務,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打通知識產權申請、轉化、運用和保護最后一公里。
  (六)構建良好科創環境,凝聚創新創造合力
  將優化科技創新生態融入優化營商環境“一盤棋”,強化精準服務,不斷提升企業滿意度。一是精準高效服務。深化企業大走訪和服務市場主體行動,完善“政產學研金服用”協同機制,主動上門服務,宣傳解讀政策,確保“免申即享、快申快享”政策落地落實。二是提升專業素養。不斷加強學習,提高業務能力和水平,不斷克服“本領恐慌”。大力弘揚“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堅定聚焦主責主業,在技術改造、科研開發、品牌打造上下苦功,努力在行穩致遠中實現更高質量、更可持續的發展。三是營造濃厚氛圍。用創新文化培養創新精神、開展創新實踐、探索創新事業,積極營造鼓勵創新、允許試錯、大膽容錯的良好氛圍。全面提升“510英才一卡通”的含金量,有效解決購房租房、子女入學、健康醫療等后顧之憂。強化輿論引導,開展企業家創新創業論壇、直播等活動,深入宣傳身邊人和身邊事,引導激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承辦單位: 主辦: 科技局 協辦: 發改委,人社局,市場監督管理局,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農業農村局,教育體育局,組織部,高新區
答復日期: 2024-05-13
答復內容:

陳泉江委員:

您提出的“關于進一步提升我區科技創新能力的建議”提案收悉,現答復如下:

近年來,區科技局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認真落實中央、省委經濟工作會議和市委、區委全會精神,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五大工程”,加快集聚創新資源、全面提升創新能力、持續優化創新生態。

2023年科技創新工作開展情況

一是加快創新主體培育,高新產業穩步發展。堅持攀“高”逐“新”發展理念,出臺高企培育三年行動方案,建立科技工作月度例會制度,形成部門協同、上下聯動的工作推動體系。充分落實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政策等各類獎勵優惠,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支持企業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不斷健全五級梯次培育,統籌推進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引進和培育工作。全年申報高企289家,創歷史新高,引進市外高企4家。做好2022年度規上工業R&D研發經費投入填報工作,深入華電熱電、恒力紡織等重點企業,持續跟蹤企業研發經費投入填報工作。2022年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之比達2.7%。2023年全區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55.2%。

二是突出創新平臺建設,創新能力逐步提升。一是赴相城、吳江調研學習科創載體先進經驗,邀請省專家赴興東、先鋒、平潮等板塊,對我區科創載體規劃及提檔升級進行診斷。完成1家省級眾創空間的申報(權正眾創空間)。二是堅持做強做優科技創新載體平臺,聚力打造南通高新區+二級載體平臺+工業集聚區的“1+3+N”協同發展格局,大力整合資源,不斷提升區域創新發展動能。南通高新區建立“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區”科技創業孵化鏈條,成立鴻勁新材料研究(南通)有限公司。高規格推進平潮科技創新區規劃建設,加快打造南通科創產業新高地。三是推進企業研發機構建設。通過“點對點”指導,深入挖掘申報企業潛力。全年新增省級企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8家,列全市第一。

三是加快政產學研合作,科創成果不斷涌現。一是推進產學研對接。圍繞主導產業,先后組織80多家企業與南京大學、浙江大學、華東理工、鄭州大學等多個地區的高校科研院所的專家進行了有效對接,實施產學研合作項目130個。二是精準指導服務成果轉化項目。四方科技申報省科技成果轉化項目,成功通過項目現場考察。完成了對新興機械、四方科技、格雷特起重、沃太能源4家企業市重大成果轉化項目中期檢查。指導遠征冷凍、東方科技、華新環保、恒科新材料做好2023年市級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的前期申報準備。三是積極推進技術合同登記。全面摸排和調研,挖掘技術合同登記潛力,對企業提供精準專業的咨詢服務和相關政策宣傳,建立定期通報機制,全年全區輸出合同(含涉外)共認定84.29億元,占全年任務數135.9%。。

四是加強科創項目招引,科技招商成效顯著。一是對我區科技招商產業重點方向進行研究,探索適合我區的科技招商渠道路徑,收集匯總科技招商活動安排,出臺《科技招商突破年實施方案》,明確年度項目招引目標任務,強化對各板塊科技招商工作的統籌指導。二是舉辦合肥科技招商活動,13個項目路演,達成意向簽約項目8個。赴沈陽、成都、西安等地參加組織部等單位舉辦的“十鏈百校千企”招才引智系列活動、西安科技人才發展環境推介會等相關科技招商活動,全面招引科創項目。三是督促跟進《招商突破年實施方案》各板塊上報的科技招商活動進展,組織科技助理、招商專員約50人次赴南通2次進行全市科技招商培訓,進一步加強科技招商隊伍培育。全年累計招引科創項目143個,超額完成市定任務。

五是強化科技要素保障,創新環境不斷優化。一是加強行政驅動。召開全區科技人才發展大會,部署年度科技創新工作,印發全區科技創新工作要點,分解下達各項指標目標任務。順利完成市科技創新雙月例會交辦任務,召開區科技工作月度例會、過堂會,交流分析推進科技創新工作。二是優化企業發展環境。多次組織開展常態化企業走訪、“科技進企”等活動,詳細了解企業發展存在的困難和各種訴求,全力以赴幫助企業解決有關技術需求、融資等難題。三是加大科技政策集成。研究出臺《加強科創項目引育的實施辦法(試行)》,完善科創項目招引落地、房租補助等環節的政策支持。

六是注重農業民生科技,鄉村振興創業富民。一是推進農業科技項目實施。組織申報省重點研發計劃現代農業項目2個。開展市、區兩級民生事業科技項目評價,針對到期實施項目組織會審交流,高質量通過驗收。組織2家企業申報“科技特派員之家”,每家不少于10名專家特派員。二是抓好農業科技企業建設。推進農業科技園區建設,吸引更多的農業科技型企業到園區落戶,形成具有競爭力的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利用現有資源建設農業技術研發中心。實施省級“星創天地”開心農場農耕科普和金羽農民科技創新平臺計劃。分批開展科技成果“進園入區”活動,組織9家企業在南京和如皋開展項目服務直通車活動,形成科技成果有效供給、金融資金有效對接、創新人才加速下沉的良好局面。三是加強科技類校外培訓機構監管。依據管理辦法和準入辦理流程,組織審核校外培訓機構,開展合規機構公示。審批科技類全流程機構1家,已經進入全國校外機構監管服務平臺;進行材料及現場查驗,新申領營業執照培訓機構2家;培訓機構名稱通過預審核5家。

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區科技局將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江蘇重要講話精神,全面對標對表習近平總書記“在科技創新上取得新突破”的重大要求,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聯合區級職能部門,聚焦創新主體培育、創新生態優化等工作重點,持續發力、克難奮進,努力讓科技創新成為引領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

一是緊盯重點指標,全力爭先創優。圍繞2024年度高質量考核考評目標任務,堅持提早謀劃,提前部署,以區“1+10+7”重點工作專班持續推進,力爭各個季度指標排名進入全市第一方陣。針對基礎研究投入、高新技術企業數、引進外國高端人才(A類)數量增幅等落后指標,加壓推進補短板,全力攻堅進位次。

二是注重項目質量,推進科技招商。堅持把科創項目招引作為推動全區高質量發展、實現科技創新工作跨越趕超的關鍵舉措,強化過程把控,提升項目招引水平;加大招商活動力度,指導各板塊立足產業發展和招引方向,赴創新資源集聚地區持續開展科技人才招商活動,將有效開展科技招商活動納入科創項目考核(力爭全年完成100場次以上);完善工作推進機制,定期通報各板塊科創項目招引實績,定期開展科創項目現場觀摩,集中會商診斷在推項目,精準指導在談項目落地,進一步營造科創項目招引的濃厚氛圍。

三是完善體制機制,做強工作基礎。進一步發揮科創委統籌作用,完善區級科技創新工作月度例會制度,通過定期通報排名、會商、“過堂”等方式,營造濃厚考核激勵氛圍,推動工作更加順暢落實。在市“新科創30條”政策基礎上,整合現有政策,適時出臺區級科技創新新政,建立科技創新政策“免申即享”項目清單,優化經費審批流程,提高經費執行率和時效性。

四是提升工作水平,打造特色亮點。圍繞國務院、省政府關于督查激勵工作的意見精神,創新工作思路,爭取有新突破。擬從“推動科技政策落實和科技體制改革”方面進行突破,重點圍繞我區打造南通高新區+二級載體+工業集聚區的“1+3+N”協同發展格局,整合資源,加強區域整體的創新發展規劃布局,形成具有通州特色的區域創新發展“高度”、創新主體“廣度”和創新生態“深度”。加強科技創新典型培育,找準結合點和創新點,加大宣傳力度,努力形成更多的通州“經驗”、通州“做法”。

五是做實科技金融,促進企業發展。引導各金融機構進一步加大對科創型中小微企業的金融扶持力度。建立企業融資協調服務機制,組織金融機構主動對接企業。大力推廣和運用江蘇省綜合金融服務平臺,解決中小微企業的融資需求和銀行信貸投放供需信息不對稱問題。加大“蘇科貸”“江海貸”“科創貸”“技改貸”等政策性業務的宣傳推廣力度,擴大政銀合作覆蓋面,通過財政資金增信分險,進一步撬動銀行信貸資金投向高新技術產業,為企業提供“無抵押、無擔保、高效率、低成本”的新型財政金融信貸產品服務。

六是保護知識產權,提升核心質效。加強與南通市知識產權保護中心交流合作,幫助企業暢通專利快審通道。實施中小企業知識產權戰略推進工程,開展知識產權強企分級分類培育,引導企業實施新國標《企業知識產權合規管理體系要求》,提升企業知識產權管理和運用能力。升級通州區家紡知識產權快速維權中心,放大知識產權保護“333工作法”典型示范效應,圍繞重點領域、重點產品加強執法保護,形成打擊侵犯知識產權的高壓態勢。深化“融打平臺”建設,暢通案件線索交互渠道。開展“正版正貨”示范街區創建,打造國家級知識產權保護規范化市場,進一步擦亮南通家紡城放心消費“金名片”。

七是深化人才招引,優化人才服務。實施“百博匯通”三年行動,結合重點實驗室、新型研發機構、博士后工作站等創新平臺建設,努力集聚一批優質博士人才資源。圍繞重點產業鏈“雙創”人才需求清單,組織赴人才集聚城市,精準對接人才,進一步拓展 “十鏈百校千企”招才引智活動內涵。充分借勢西安、上海“創新港”人才、技術、創投等優質創業資源,舉辦人才項目路演活動,彌補區域創新資源短板。做深做精“高洽會”“創新創業大賽”等引才品牌,靶向對接核心技術強、產業匹配優的高端人才項目,更好吸引各方英才來通創新創業。實施省、市、區人才引進計劃疊加政策,“一對一”提供項目申報輔導,加強創新創業類、高技能類、數字經濟類等項目招引培育。加大人才政策宣傳力度,定期發布人才政策申報月歷,舉辦企業人才專員培訓班,解讀人才政策申報流程,提升政策知曉率。組建博士聯誼會,圍繞“通創未來”“通力合作”“通享生活”三大主題舉辦人才服務系列活動,為人才提供落戶安居、父母養老、子女入學、配偶就業等綜合服務事項。

八是做強產業培育,提升創新效能。支持企業主導或參與制定修訂國際國內標準,打造一批專注細分市場、具有獨特專長的“隱形冠軍”。推動關鍵技術創新要素市場化配置,圍繞產業關鍵核心技術實施“賽馬”和“揭榜掛帥”制,實現研發突破和迭代應用。深入實施《通州區制造業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三年行動計劃(2022—2024年)》,優化政策供給,強化金融支持,簡化兌現流程,設立“中小微企業技術改造貸款風險補償專項資金”。鼓勵企業實施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推進省市級智能制造示范車間建設、工業互聯網標桿工廠建設,鼓勵標桿輸出,促進整體產業鏈智能化、數字化提升。

九是實現科技興農,助力鄉村振興。持續實施“龍頭強鏈工程”,招引和梯次培育一批國家、省、市、區級農業龍頭企業。實施鄉村人才振興培育行動,積極籌備區級農村創新創業大賽,加大“新農人”扶持力度,從項目扶持、金融支持、指導服務等方面探索建立扶持和服務機制,推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擴增量、優存量、提質量,精心打造一支敢擔當、有抱負、善經營的“新農人”隊伍,為鄉村全面振興提供堅實有力的人才支撐。

衷心感謝您對我區科技創新工作的關心,歡迎今后對我們的工作提出更多寶貴意見和建議。

南通市通州區科學技術局

2024年5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