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喝滾燙的功夫茶,愛趁熱吃生滾粥,覺得吃起來暖和舒服;認為“吃熱的養胃”“喝熱水對身體好”,覺得這樣才夠養生。
誰曾想,這些看似養生的習慣、吃得香的表現,背后卻藏著一個危險的“致癌溫度”!有人不抽煙、不喝酒,熱衷養生,卻患上舌癌、食管癌……原來都與這個飲食習慣有關。
46歲舌癌、57歲食管癌,他們都有一個飲食習慣
不抽煙、不喝酒、不嚼檳榔,46歲的張先生怎么也沒想到自己還算年輕,居然確診舌癌。據大參考報道,張先生某天突然發現舌根下長了個小潰瘍,20多天過去了都沒有消退,而且還在慢慢長大,趕往醫院一檢,竟然是舌癌!
在醫生問詢中發現,舌癌發生主要原因與長期飲用熱水有關。原來,20年來張先生一直喜歡喝滾燙茶水,他認為“喝熱水對身體好”“從來沒吃過涼的東西”,覺得這樣養生,結果沒想到卻惹上了癌癥。
另據大參考報道,57歲的鄭女士體檢時發現食管上存在可疑病灶,醫院檢查確診為食管早癌,同時還查出了慢性胃炎和胃息肉。
醫生了解得知,鄭女士平時覺得“吃熱的養胃”,一點涼水都不喝。喝水要燙牙,吃飯要燒嘴,已經堅持了二三十年。
不同的癌癥,背后都指向同一個飲食習慣——貪“燙”!趁溫熱吃可以,但趁燙吃,就是在給身體埋雷了。
吃得太燙,整個消化道都在受傷害
北京華信醫院消化內科主治醫師梁辰飛2024年在“北京114預約掛號”公眾號刊文介紹,經常喜歡吃燙口食物、追求燙食帶來的口腔、食道刺激可能會給身體造成損傷:
1.口腔:潰瘍、血腫
吃過熱的食物時,會刺激到口腔及咽部黏膜,導致口腔及咽部黏膜破損出現潰瘍、血腫、出血等癥狀。燙食還可能損傷味蕾,造成味覺遲鈍。
長期攝入過燙食物,黏膜上皮組織總是在不斷地“損傷——修復”,在這一過程中會增加舌咽部惡性腫瘤的發病風險。③
2.食道:灼傷、病變
吃東西的時候,如果不小心燙到了嘴巴,很多人會下意識地趕緊咽下去,以為這樣就不燙了。然而,食道對溫度感受沒那么敏感,且食道對燙食的耐受力較低,超過60℃的食物在食道中就會導致食道灼傷,長期的燙食攝入,可能會造成食管黏膜的病變,甚至會誘發食管癌。
3. 胃:黏膜損傷
經常攝入過燙食物,會對胃黏膜造成損傷,胃黏膜的保護屏障遭到破壞,在胃酸及胃蛋白酶的作用下,創面會受到持續腐蝕,從而導致糜爛性胃炎、胃潰瘍等疾病。
別超過65°!警惕“致癌溫度”
一般來說,食物的最佳入口溫度是10~40℃,超過60℃的食物在口腔中可能會感覺到灼熱感,要謹防超過65℃的食物直接入口。
2016年《柳葉刀-腫瘤學》發表的一項研究稱,飲用65℃以上的熱飲可能增加罹患食管癌的風險。
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也在公布的致癌物清單中將超過 65℃的熱飲歸為2A類致癌物。這意味著它很可能對人體產生致癌性。
甚至有些研究中發現,熱飲超過60℃已經在增加癌癥風險了。2019年,《國際腫瘤雜志》刊登的一項5萬余人的研究發現,與每日飲茶少于700毫升且水溫低于60℃相比,每日喝60℃及以上的熱茶,且飲茶量在700毫升或以上,與食管鱗狀細胞癌風險增加約90%相關。
吃太燙的食物,我們自己只會感到燙一下,CCTV《健康中國》節目曾做過一個實驗,非常直觀地展示了吃太燙的危害:
工作人員把40℃的溫水倒在一塊豬肉上面,肉質幾乎沒有變化;
但當把60℃的水澆下的瞬間,就讓豬肉立即發白,蛋白質發生了變性!
雖然,口腔及食管的血液循環豐富,黏膜受到輕微損傷后,可以自行脫落、增生、修復,但是也耐不住每天這樣反復的高溫。
烏魯木齊市友誼醫院消化科住院醫師艾特熱白2025年在該院公眾號刊文介紹,口腔、食管黏膜在不斷的熱刺激下,一直重復著上面的修復過程,黏膜也就不停地增生增厚,增厚了的黏膜對熱刺激的反應逐漸降低,就出現了部分人吃了燙食后沒什么感覺。
如此陷入一個越來越不怕熱、越不怕熱會越要吃燙食的惡性循環中,再加上食管黏膜的神經反射本來就很遲鈍,往往受了傷自己也沒有察覺到,于是我們的大腦便錯誤地接收到如此訊息:我們不怕熱,讓高溫來得更猛烈些吧!
長此以往,便出了問題,你自己卻不自知……
生活中警惕這些“趁熱吃”
生活中,要警惕這些“趁熱吃”:
■滾燙的湯羹、粥類:表面看似平靜,內里溫度極高。
■沸騰的火鍋、麻辣燙:直接從翻滾的熱湯中撈出食物就立刻入口。
■剛沖泡的熱茶、熱咖啡:尤其是使用保溫杯、保溫壺長時間保持高溫飲用時。
■剛出爐的烤紅薯、流沙包等:內部餡料溫度極高,極易被忽略。
■習慣性“吹兩下就吞”:食物中心溫度遠高于表面感知溫度。
避免吃太燙,建議試試這2點:
1.晾一晾
適宜的進食溫度為10℃~40℃。尤其是吃火鍋、喝熱湯等高溫食品時要注意。日常吃東西時,習慣把熱飲、熱食放一放、晾一晾,用嘴唇抿一抿、試一試,感覺不燙口了再食用。
2.嚼一嚼
不進行充分咀嚼快速進食,容易導致食管黏膜上皮損傷,引發炎癥,增加患癌風險。同時,狼吞虎咽還容易導致誤吞高溫食物。
因此,吃飯時候要細嚼慢咽,一口飯咀嚼15~20次比較好。
(圖源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