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
豆豆出生3天后,爸爸、媽媽就發現其骶骨處有4個黃豆大小的“疙瘩”,隨著年齡的增長,疙瘩逐漸增多,并逐漸融為一片。2歲3月齡時,臀部結節取活檢,豆豆被診斷為結節性黃色瘤,其間多次測甘油三酯及膽固醇水平,結果顯示,甘油三酯水平波動在1.23~1.94mmol/L,膽固醇水平波動在15.6~27.4mmol/L。平日里豆豆行低脂飲食并堅持服用降血脂藥物,但療效卻不明顯。半個月前,豆豆自覺乏力、間歇性胸痛、心慌、氣急,入院后行心電圖、心臟超聲等檢查無異常,冠狀動脈造影發現左側冠狀動脈起始部狹窄30%,右側冠狀動脈起始部90%局限性環狀狹窄,被診斷為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癥、冠心病、結節性黃色瘤。
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癥患者常合并冠心病,且多為早發冠心病,此類患者雖較為少見,但高脂血癥卻是實實在在的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
高脂血癥的常見誤區
誤區1:高脂血癥就是甘油三酯高。
錯。血脂是血中所含脂質的總稱,主要包括膽固醇和甘油三酯。其中,引起嚴重心血管危害的主要是膽固醇異常,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過高。研究發現,甘油三酯水平增高未被顯示與冠心病、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的相對風險增加相關。但如果LDL-C過高,沉積于動脈血管壁,就會形成粥樣斑塊。若不加以控制,有斑塊的血管出現狹窄或破裂,就會直接導致急性心肌梗死、腦卒中,甚至猝死。因此,LDL-C是目前心血管疾病最重要的血脂檢測指標,而非甘油三酯。
誤區2:體檢報告單里沒有“箭頭”標識,就等同于正常。
錯。一般人看體檢報告單時如果發現了“箭頭”,就會緊張地立刻咨詢醫生。正常情況下,體檢報告單里的所有檢查值都在正常范圍內就代表著一切正常,但已被診斷患有冠心病或糖尿病等疾病,或發生過心肌梗死者,其血脂治療值和目標值與體檢報告單上顯示的正常值是不同的,他們的血脂目標值要求更嚴格,簡單來說,就是要低于體檢報告單上血脂的參考值,即LDL-C須低于70mg/dl或1.8mmol/L。該類人群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可每年檢測一次血脂,并將自己的詳細情況告知醫生,方便醫生判斷病情變化。
誤區3:膽固醇異常是小毛病,即使不達標也不會有大礙。
錯。LDL-C會在動脈血管內壁慢慢沉積,繼而形成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最終阻塞血管,使血管變窄。并且,在這個過程中,這些斑塊隨時可能破裂,從而導致急性心肌梗死等。高脂血癥平日里不痛不癢,因此很多人沒將其放在心上,常忽略它的危害。單從危害程度來說,高脂血癥的確不是很嚴重,但其引起的各種并發癥卻不容小覷。控制住了高脂血癥,也就是預防了各種嚴重并發癥的發生,等同于把危險扼殺于搖籃之中。
誤區4:保健品可以軟化血管,服用無不良反應。
錯。保健品不等于藥品,也不能當藥品用,不良反應也暫無研究證實。臨床上,高脂血癥患者應在臨床醫生的指導下規律服藥。
何時需要專業幫助
高脂血癥患者如果發病年齡早,父母或兄弟姐妹也有高脂血癥病史,應及時到醫院就診,及時排查是否為遺傳性高脂血癥,早期及時用藥,避免心腦血管不良事件的發生。高脂血癥如果經過長期的生活方式改善未能有效好轉,也需要及時就醫,積極進行藥物治療。
嚴控體重、勤運動 研究表明,肥胖人群的平均膽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顯著高于同齡的非肥胖者。除體重指數(BMI)與血脂水平呈明顯正相關外,身體脂肪的分布也與血漿脂蛋白水平關系密切。向心性肥胖者更易發生高脂血癥。肥胖者的體重減輕后,血脂紊亂亦可恢復正常。適當的體育運動不僅可以增強心肺功能、改善胰島素抵抗和葡萄糖耐量,還可以減輕體重、降低LDL-C和膽固醇水平。
飲食控制 食物是人體內脂質的主要來源,相關研究表明,通過控制飲食,可使膽固醇水平降低5%~10%。多數高脂血癥患者通過飲食控制,可使血脂水平降至正常。此外,藥物治療高脂血癥時,控制飲食可使藥物發揮最佳藥效;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癥患者更應嚴格限制攝入膽固醇和脂肪酸含量高的食物。
醫學治療 高脂血癥的治療包括藥物治療和非藥物治療。目前,藥物治療主要分為兩類,第一類是他汀類和樹脂類藥物,主要降低血清總膽固醇和LDL-C水平;第二類是貝特類和煙酸類藥物,主要降低血清甘油三酯水平。極少數血脂水平非常高的患者,除藥物治療外,還需要行血漿凈化治療或外科治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