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隨著新學期全面開啟,中秋、國慶雙節臨近,學生集中返校、探親出游交織,人群流動與聚集明顯增加;晝夜溫差加大,秋雨連綿,腸道及呼吸道傳染病、蚊媒傳播疾病及食源性疾病等健康風險仍需警惕。通州區疾控中心溫馨提示:市民繼續做好防蚊滅蚊工作,預防手足口病、流行性感冒、結核病、登革熱和基孔肯雅熱、食源性疾病等傳染病的發生。
手足口病
是由多種腸道病毒引起的一種常見傳染病。發病高峰期為每年4—7月及9—11月。手足口病從感染到出現癥狀約為2~10天,平均3~5天。
多發生于5歲以下兒童,臨床表現多以發熱,口腔黏膜出現皰疹,手、足和臀部出現斑丘疹、皰疹為主,少數患兒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腫、無菌性腦膜腦炎等并發癥。主要經糞-口途徑、呼吸道飛沫、接觸患兒鼻分泌物以及被污染的手和物品傳播,易在學校、托幼機構等集體單位暴發。9月份幼兒開學,是手足口病好發時段,幼兒園易出現聚集性發病,應注意防范。開學后幼兒園要加強晨午檢,早期發現,早期隔離患病兒童。兒童家長、學校老師要做好個人衛生工作,以防大人因隱性感染而將病毒傳播給兒童。若孩子確診為手足口病,應主動隔離,兒童家長并要及時告知患兒所在幼托機構,以防止疫情進一步傳播。接種腸道病毒71型 (EV71) 滅活疫苗,可以預防由EV71病毒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并減少重癥、死亡病例的發生。
肺結核
肺結核是由結核分枝桿菌引起的一種慢性呼吸道傳染病,病原學陽性的肺結核患者為其重要的傳染源。
本病主要通過呼吸道飛沫傳播,隨著開學季到來,要警惕學校聚集性疫情的發生。
防病要點:咳嗽、咳痰2周以上,或痰中帶血,應懷疑是否得了肺結核,要及時主動就醫;把好新生入學體檢關,將結核病檢查項目作為新生入學體檢、教職員工入職體檢和常規體檢的必查項目;充分利用學生晨檢、因病缺勤和病因追蹤等工作,加強學校結核病主動監測,及時發現病例,防止蔓延擴散;如出現肺結核可疑癥狀或被診斷為肺結核后,要主動向學校報告,不隱瞞病情、不帶病上課;一旦診斷為肺結核,應立即在結核病定點醫療機構接受規范治療。學生肺結核患者應按《中國學校結核病防控指南》相關要求接受休復學管理。認真做好肺結核患者密切接觸者的篩查、醫學觀察和隨訪工作;單純結核潛伏感染者應在醫師的指導下進行預防性治療;不隨地吐痰,咳嗽、打噴嚏時遮掩口鼻;生活有常,飲食有節,強身健體,增加抵抗力;經常開窗通風,注意環境衛生;去人群密集場所佩戴口罩。
流行性感冒
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主要通過呼吸道飛沫傳播,也可通過人與人之間的直接接觸,或通過間接方式接觸被污染物品傳播,傳染性強、傳播速度快。主要表現為發熱,全身疼痛且頭痛明顯,顯著乏力,有時伴有鼻塞、流鼻涕、咽痛、咳嗽等上呼吸道癥狀,嚴重者可引起重癥肺炎、呼吸衰竭、心肌炎等并發癥,甚至危及生命。秋冬季是流感的高發季節,因此入秋后是接種流感疫苗的適宜時期。
防控建議:1.出現發熱、全身疼痛、咳嗽等流感樣癥狀時,應及時就醫,公共場所佩戴口罩,盡量居家休息;明確診斷后,應將患者隔離直至癥狀消失,對患者用品和分泌物進行消毒。2.注意個人衛生,經常且徹底洗手,尤其是接觸呼吸道分泌物后,要立即洗手;要用清潔干凈的毛巾擦手;打噴嚏或咳嗽時,要用手帕或紙巾掩住口鼻。3.保持室內空氣流通,用含氯消毒液擦拭家具、日用品和玩具等物體表面;流感流行期間,盡量不要到人多擁擠、空氣污濁的場所。4.保證充足睡眠,避免過度疲勞,多食用富含高蛋白、高維生素且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多喝水,適當鍛煉,可以提高身體素質,增強抵抗力。5.接種流感疫苗,不僅能有效預防流感,而且還能減少并發癥的發生。60歲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學生、一線醫務人員等人群是重點接種對象。
蚊媒傳染病
登革熱、基孔肯雅熱等蚊媒傳染病由伊蚊傳播,主要通過蚊蟲叮咬在人群中擴散,具有傳播速度快、波及范圍廣、受氣候條件影響明顯等特點。初秋季節氣溫高、雨水多,環境極易滋生蚊蟲,疫情傳播風險顯著上升。特別是當前正值開學季,近兩周有基孔肯雅熱流行地區(境外東南亞、非洲、南美洲等,境內包括廣東和廣西等)旅居史的師生做好為期12天自我健康監測,如出現發熱、關節痛、皮疹等疑似癥狀,應立即就醫并主動告知醫生近期旅居史,必要時開展基孔肯雅熱和登革熱核酸檢測。
食源性疾病
秋季是食源性疾病發病高峰期。痢疾桿菌、傷寒桿菌、沙門氏菌、副溶血性弧菌、致瀉性大腸桿菌及諾如病毒等都是常見的病原菌,臨床主要表現為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癥狀,可伴有發熱,嚴重者可出現脫水,往往在學校、幼托等集體單位發生。學校和集體用餐單位要注意食品衛生,并開展健康教育。市民要樹立良好的飲食習慣,不吃生或半生食品以及腐敗變質食品,預防食源性疾病發生。
9月之后,晝夜溫差變大,是胃腸疾病高發的季節。要特別注意胃腸部保暖,夜晚睡覺蓋好被褥,以防著涼引發不適。飲食宜以清淡且富含維生素的素食為主,多食熟軟、開胃、易消化之物,少吃油膩食物,不宜過食寒涼之品和生冷瓜果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