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議/提案提出者: | 邵海榮、蔣漢榮、薛金華 | 建議/提案號: | 21 | |
標題: | 關于加強古建筑保護的建議 | |||
建議/提案內容: | 千年古鎮石港,具有獨特的心形鎮區空間結構、獨具蘇北特色的“水-街-房”的濱水空間和塊狀街坊空間。四點一線的東西大街,囊括了石港現存建筑的精華,建筑類型多樣,宗教文化源遠流長。現存明朝、清朝、民國風貌商業住宅建筑,也有石港“七十二座半廟”傳統特色宗教建筑歷史,面積有17850多平方米。有通州級文物保護單位8處,歷史建筑5處,清代至民國時期的古建筑200處,古井7處,古橋1處,寺觀廟堂遺址4處,形成了以東西大街歷史地段,洗筆池歷史地段為中心,古街、古宅、古井、古橋、古寺廟為點綴的古村落。這些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是南通古鎮特色的綜合體現,是蘇北古鎮完美的縮影,是通州區不可再生的人文資源,也是通州區異常寶貴的旅游資源。 石港鎮古建筑主要分為宗教建筑和商業住宅建筑。 宗教建筑始于唐朝時期建造的佑圣觀(玉皇殿)和廣慧寺,隨后的朝代又相繼建造了不少寺廟、道院和尼庵,有獨立寺廟三十五座,廟內除正殿外,附設殿宇三十七所,連同偷雞巷內依墻作屋的半間小將軍廟在內,總計為七十二個半。 商業住宅建筑群,大多為住宅和前鋪后宅。從住宅平面型制看,主要有“間”、“合院”兩種模式,“間”模式主要是前店后宅的商業街。“合院”模式則是依據“門堂制度”建成的具有相對獨立院落空間的居民住宅。特點是:門樓空間繁復、正房為硬山尖山式建筑、承重結構為穿斗式木屋架。 古建筑是文明發展的標志,是歷史遺物、人類智慧、生活環境的綜合體。鎮區內現存大量的明代、清代與民國時期的古建筑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閃耀著濃郁的人文地域特色,是不可再生的人文資源。 但是,古建筑面臨許多問題: 一是破殘嚴重。古建筑物歷經風吹雨打,很多已腐朽不堪,毀損嚴重,有的墻體破裂,有的門窗腐朽,有的天井沉陷,有的結構改變,有的甚至已經坍塌。部分古建筑風格不可多見,現已破殘,如再不采取搶救性修整,這些極具明代、清代和民國建筑特色的建筑群將不復存在。 二是破壞嚴重。保護工作與鎮區建設、居民生活之間的矛盾較為突出。隨著鎮區改造、新農村建設和城鎮化的加快推進,古建筑保護處境尷尬,生存環境日益惡化。 三是規劃推進緩慢,古建筑保護工作滯后,雖制定整體的古建筑保護規劃,但是推進較為緩慢,許多人還居住在古老建筑中,未維護也未進行安置,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 現就加強對古建筑的保護,提出以下建議: 一是加強領導。區文物和古建筑行政主管部門會同石港鎮成立文物與古建筑保護領導小組,具體領導、協調、督促、檢查古建筑保護、修復資金籌措等工作,為古建筑的保護確立組織保障。 二是資金籌集。古建筑的保護與開發是一個系統的、長遠的工程,為此,必須多渠道地分期分批籌集資金。第一,以保護文物、保護歷史的理由向國家、省市文物與古建筑管理主管部門爭取維修資金;第二,區財政每年安排適度專項資金;第三,向社會募集資金,特別是在廟宇的維修方面,通過借助社會力量,籌集更多的資金用于古建筑的修復和保護工作。 三是加強維修。制訂計劃,分期修復保養。每年完成一到兩處古建筑的維修工作,可以從目前石港鎮的公房、無戶主的房屋開始,再對居民住宅進行修復。按照先易后難的原則,力爭三到五年間能夠完成古建筑的修復工作,使石港鎮的歷史痕跡得以保留,成為名副其實的“千年古鎮”。在維修過程中,做到尊重歷史、修舊如舊,最大限度地保留古建筑的歷史原貌,使千年古鎮重放光彩,為發展旅游重鎮打好基礎。 四是加強保護。加強古建筑保護管理機構和專業隊伍建設,進一步發揮通州建筑能工巧匠的工匠精神,聚集和培養一批工匠,做好木、瓦、石、圖、油漆、彩畫、糊、扎等傳統工藝的傳承工作,為古建筑維修提供有效服務,努力提高文化遺產的管理和保護工作水平。 |
|||
承辦單位: | 主辦: | 文廣旅局 | 協辦: | 財政局、石港鎮 |
答復日期: | 2020-06-23 | |||
答復內容: | 邵海榮、蔣漢榮、薛金華代表: 你們提出的關于加強古建筑保護的建議收悉,現答復如下: 千年古鎮石港,素有“鳳凰寶地”之稱,是一座有著千年燦爛文化的歷史名鎮。石港西大街多為明清建筑,2014年被國家七部委批準入選第三批中國傳統古村落。2016年12月被列入第二批中央財政支持范圍的中國傳統村落。鎮區古跡、古樹、古廟宇遺址、古民居(明清建筑)、古橋遺址、石刻、護城河與民間美麗的傳說均是千年歷史文化的沉淀,時至今朝,京劇、武術、書畫、盆景四大特色傳統文化世代相傳,經久不衰,締造了石港活力與古韻齊融的豐腴姿態、魅力與和諧輝映的絢麗篇章。 加強對古街、古建筑的保護,最大限度地保留古建筑的歷史原貌,使千年古鎮重放光彩,是我們這一代人的歷史使命。經調查研究,我局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開展保護工作: 一是加強組織領導。建議由石港鎮人民政府、住建局、財政局、文廣旅局成立文物與古建筑保護領導小組,具體領導、協調、督促石港鎮的古建筑保護、修復資金籌措等工作,為古建筑的保護確立組織保障。注重石港老街的傳統文化保護,幫助石港鎮完善廣濟橋社區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規劃、廣濟橋社區中國傳統村落保護檔案,制定切實可行的保護實施方案。 二是籌集保護資金。石港鎮目前共有區級文物保護單位3處,一般不可移動文物3處,這6處當中有古建筑4處。作為文物保護工作行政主管部門,我局對全區所有列入文物保護范疇的古宅民居都進行了規范化管理,每年都會拿出一部分文物專項經費對急需修繕的文物古建筑單位進行保護性重點維護。但我區全年的文物保護專項經費只有區區十幾萬元,保護重點只能是所有列入文保單位和控保單位的古建筑。而且涉及到私有性質的文物古建筑修繕方案都需要經過我局文物行政管理部門批準,且必須遵循修舊如舊的原則,文物保護工程也應當由具有相應古建修繕資質的建設單位來承擔實施。(國家文物保護法第二十一條規定:非國家不可移動文物有損毀危險,所有人不具備修繕能力的,當地人民政府給予幫助;所有人具備修繕能力而拒不履行修繕義務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予以搶救修繕,所需費用由所有人負擔)。因此針對石港老街這種連片私有民宅,雖有一定價值,但又不夠文物保護等級的古建筑,只能借助列入中國傳統村落的東風,名正言順申請中央、省、市配套項目資金,結合美麗鄉村建設、鄉村旅游等工作,對古鎮老街采取整體保護的辦法,制定統一的保護與修繕規劃,在不破壞老街原貌的前提下逐步實施到位,以此保留傳承各種生活方式和記憶,進一步彰顯鄉村傳統文化底蘊與文化魅力,使石港這個鳳凰寶地成為名副其實的千年文化傳承古鎮。 三是注重工匠培訓。加強古建筑保護管理機構和專業隊伍建設,進一步發揮通州建筑能工巧匠的工匠精神,聚集和培養一批古建工匠,做好木、瓦、石、圖、油漆、彩畫、糊、扎等傳統工藝的傳承工作,培養一批有專業古建修繕資質的建筑隊伍。 |